1、企業的壓力
由于我國的水污染形勢越來越嚴峻,政府一方面頻繁提高排放標準(如電鍍的表一標準、表二標準、表三標準;生活污水的一級B、一級A、甚至地表水Ⅳ類),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管控的污染物(如苯胺、鉈)。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必須采用有效的應對措施,否則就有被淘汰的風險。企業的應對措施,主要有兩種,一是投入巨資進行工程改造,二是通過系統優化——如生物激活和藥劑升級。由于工程改造投資大、工期長、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無法確定,系統優化是一個風險低、投資小、見效快的可行方案。下面重點談藥劑升級。
2、兩個可溶性概念
廢水的污染組分非常復雜,化學成分繁多、物理粒徑分布很寬、生物相復雜。
工程上的可溶性。環境工程上的可溶性概念是可以通過濾紙過濾留下來的物質,定量濾紙分為高速、中速、低速三種。高速濾紙的孔徑80-120微米,中速濾紙的孔徑30-50微米,低速濾紙的孔徑1-3微米,只要低于所用濾紙孔徑的小顆粒就能通過濾紙——也就是在工程上被認為可溶的。
化學上的可溶性。化學上的可溶性主要是看不同物質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界面,也就是說分散體系是不是真溶液。一般只有粒徑小于1納米(0.001微米)的溶液才認為是真溶液。
兩個可溶性概念一對比,我們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——工程上認為可溶性的東西,實際上還是存在很多小顆粒。
3、廢水分散體系
廢水分散體系中的污染物按粒徑大小分類,對應分散體系的宏觀特征及處理原理選擇見下表。
粒徑 |
特征描述 |
處理原理 |
≥0.1毫米 |
肉眼可見顆粒 |
重力沉降 |
1微米-100微米 |
工程不可溶,化學不可溶 |
傳統絮凝 |
100納米-1000納米 |
工程可溶,化學不可溶 |
傳統絮凝 |
1納米-100納米 |
膠體 |
強化絮凝+耦合 |
≤1納米 |
化學可溶 |
生物+耦合+促螯 |
1毫米=1000微米=1000000納米
在廢水分散體系中,1微米以上的粒徑占比最大,但容易處理,用傳統工藝即可去除,處理成本也較低。1納米-1000納米粒徑段的超微顆粒在總體顆粒占比不大,但處理難度極大,傳統工藝基本無法處理,這個粒徑段的超微顆粒是造成超標的主要原因。
4、S-耦合劑
主要是利用化學原理,讓廢水分散體系中1納米-1000納米、部分呈真溶液狀態的有機物微顆粒聚集形成較大顆粒,通過強化絮凝定向干預布朗運動,使較大顆粒物脫穩得以沉降去除,從而提高COD、氨氮、總氮、總磷、苯胺等污染物的去除率,達標排放。
5、S-促螯劑
主要是利用化學原理,讓廢水分散體系中1納米-1000納米、部分呈真溶液狀態的重金屬極微顆粒聚集形成較大顆粒,通過強化絮凝去除,從而提高鎳、銅、鉈、鉛、汞、砷等的去除率,達標排放。
相關文章:-----------芬頓工藝處理廢水的缺點與問題